>

CH

报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德国> 投资环境
德国淡定从容的小学教育
时间:2019年03月19日 来源:www.newsijie.cn 作者:张良 点击量: 10


随着生育率的下降,越来越多的家长对仅有的孩子采取精英化教育,从小参加各种补习班等。父母焦虑,怕掉队,而小学教育只是其中的一个小小缩影。相形之下,德国的国际学生评估测试成绩不俗,但小学教育显得相对轻松。

据了解,2015年的国际学生评估测试(PISA)显示,在参加测试的72个国家地区中,德国学生在阅读方面的成绩高于中国学生,在自然科学和数学方面的得分低于中国学生。

不过,若是以学生投入产出比(投入的学习时间和最终的学习成绩之比,即学习效率)来衡量,德国学生的表现仅次于排名第一的芬兰,排名第二。那么,德国的父母和小学教育为什么能做到从容与淡定呢?

首先,这和德国小学教育的目的和定位有关。作为介于幼儿园和中学之间的教育阶段,德国小学教育的一个首要任务是逐步引导孩子从幼儿园阶段的游戏式学习转向系统式学习。除了传授阅读、书写、计算等基本的文化技能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任务之外,德国小学教育的任务还包括保持和呵护“孩子们对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和学习的乐趣”。

其次,这和德国父母的升学决定权和教育观念有关。小学毕业后,德国的学生会升入几类不同的中学,如主体中学、实科中学、综合中学和文理中学。这其中,文理中学是声望最好的一类中学,直接通向大学,主体中学则是声望最低的学校,直接通向职业教育。

小学升初中,是德国孩子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过渡。学校和教师会向每个学生提出上哪一类中学的建议,但是最终的决定权掌握在德国父母手里。这在德国被称作“父母的教育权高于学校教育权”。尽管绝大多数父母会听从教师的建议。但是,如果父母愿意,他们也可以不管教师的建议,将孩子送入自己想去的学校。拥有升学的决定权,德国父母便少了焦虑的一个诱因。

再次,德国没有“高考”,且教育体系具有贯通性和发展均衡的特点。德国没有“高考”这一压力源,在小学毕业后便对学生进行分流,近一半的学生在中学毕业后进入了职业教育体系,没有类似我国这种千军万马挤高考独木桥的情况。学生在小学毕业后会升入不同类型的中学。

不过,不同类型的学校之间存在贯通性:一方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成绩在不同类型的学校之间转学,另一方面,同一学校会提供获取不同类型毕业证书的可能,供学生选择。因此,在德国教育系统中,学生向上或向下的流动通道都是畅通的。

另外,德国学校具有发展均衡的特点。政府对不同类型的学校和同一类型内部的学校在教育资源配置上不会厚此薄彼,没有重点学校或重点班。《基本法》第72条第2款要求各州在联邦境内为居民“创设同等的生活条件”。不管人们在哪个地方生活,政府都有义务为其提供同等的基础设施、教育机会和条件。这种均衡性和贯通性让德国父母和学生可以更多地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德国经济发达、社会稳定,这使得在德国的大环境下不一定非要“出人头地”,才能过上好生活。作为经济发达国家,德国教育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免费的,政府还会向有需要的家庭提供教育补助金,所以,私人家庭在教育上的经费负担不重。小学教育的从容与淡定也得益于德国理性的社会环境和舆论导向。德国社会少有攀比,国民性格偏向于务实,讲究循序渐进,能够静下心来做事情。教育问题在德国不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

新思界分析师认为,正是在以上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德国的父母以及小学教育才能够做到从容和淡定。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轻松”的教育不仅让德国孩子的心理更为健康,而且也没让他们日后因此而在知识和能力获取方面居于劣势,更没有妨碍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发展。

更多相关信息,关注新思界行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18德国教育行业发展研究分析报告》


关键字: 小学教育
报告检索
结果共 23 个
报告检索
结果共 23 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