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

报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印度> 产业研究
悬在印度科技行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时间:2018年10月13日 来源:www.newsijie.cn 作者:张良 点击量: 11

近几年,印度科技行业发展迅速,作为印度科技研究枢纽的班加罗尔也被称为了亚洲的硅谷。那么印度科技行业是如何走到今天的呢?

据了解,在印度成为英国殖民地的几百年时间里,为了加强对殖民地的控制,英国政府从1935年就在印度推行英语教学。一直到1947年印度成功独立,英语文化已经在印度留下根深蒂固的影响,这也是印度在各领域参与全球竞争的“红利”,这一点在印度的高等教育中体现尤为明显。

印度理工学院在1950年代建校之初就强调了“基于教科书式的流程,但鼓励学生主动创新”。网上流传过这样一个段子:一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印度学生在回答教授提问时说,“我就是因为考不上印度理工,才到麻省理工来的。”谷歌CEO皮猜、微软CEO纳德拉、Adobe CEO纳拉延等科技公司的高层管理员都是印度理工学院的毕业生。

高等院校教育之外,印度政府的政策也一直围绕科技创新展开。2014年印度总理莫迪上任后,相继提出印度制造、数字印度、技能印度、绿色印度、智慧城市等七大国家级旗舰计划。其中,数字印度很关键的一点就在于信息科技和大数据战略带来的技术红利,具体包括普及宽带上网、建设大数据中心和数字电子身份证。

当然,印度最大的优势在于其丰富的人力资源、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这些也催生了印度软件外包业的快速发展。1990年印度软件产业年产总值只有1.9亿美元,到2008年已经突破520亿美元。随着软件外包业务的成熟,印度企业开始向外收购,扩大现有软件产业链与规模,这些也带动了印度的科技创新,形成一个正向循环。

人口增长的红利、快速崛起的经济发展、以及稳定的政治环境和政策支持,印度会成为科技重地也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必然结果。然而神奇的是,就是这样看似科技发展繁荣的土地,仍然处在信息化迅猛和落后制度的矛盾中。

印度像一个多面镜,优质高等教育、杰出IT人才的另一面是极度的贫穷。印度其实只有不到30%的人讲英文,将近10亿的农村人口是它们最大的压力。印度IT相关专业每年招生人数也不过4-5千人,两极分化非常严重。

印度市场的增量正在一点点被印度之外的科技巨头所蚕食,这种内需导向型经济一方面确实可以抵御外部的经济风险。但是也意味着如果某一天,市场增量来到了临界点,内部的经济驱动力必然会减弱。

很多人说现在的印度就像当年的中国,拥有巨大的增量市场空间,劳动力成本低,拥有完整成熟的外包产业链。但是大船难掉头,印度的科技发展也走到了它们的十字路口。同时,曾经的软件外包中心,世界工厂也面临着转型的阵痛。

新思界分析师认为,来自欧美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以及周边地区在外包业务上的崛起,这些都给印度的IT产业增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伴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快速迭代,智能的应用程序也不需要大型的工程师团队做软件开发,它们按需定制的特性使得任何人只要具备最基本的编程技巧便可轻松使用。依靠“劳动力”套利的软件外包业务必然会走到瓶颈,技术的优势会削弱印度的优势。

更多相关信息,关注新思界行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18印度科技行业发展研究分析报告》


关键字: 科技行业
报告检索
结果共 23 个
报告检索
结果共 23 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