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

报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美国> 投资环境
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分析
时间:2019年11月4日 来源:www.newsijie.cn 作者:张良 点击量: 3

金融危机一直是很多投资者讳莫如深的话题,1929年因金融权重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加大,放大了经济危机。恰逢科技驱动的快速增长期,在股票市场两只科技股(美国无线电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的引领下,加之宽松货币政策驱动,高杠杆融资购买股票成一时之风。

随着美联储政策的收紧,泡沫终于刺破,恐慌性抛售开始,开启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大萧条”。期间美国股市接连上演“黑色星期四”、“黑色星期一”、“黑色星期二”,至1932年道琼斯指数从1929年9月381点下滑80%。

这场危机直至1933年罗斯福祭出以《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为代表的金融抑制政策之后才逐渐化解。鉴于上世纪80年代,里根、撒切尔夫人推行新自由主义,奉行金融自由化政策,混业经营拆解公众资金和金融投资的隔离墙,恢复了融资融券,进一步发展了金融衍生品,截至2008年6月,衍生品名义价值高达672.6万亿美元。

金融已然背离了服务实体的初衷,其中最荒唐的莫过于CDS(信用违约互换),数千亿美元次级房贷却衍生出了数十万亿美元的CDS。建立在泡沫上的金融帝国毕竟有崩塌的一天,金融危机说到底就是对放任高风险金融衍生工具投机套利的清算。

至此,金融在自娱自乐的路上脱缰狂奔。为遏制2008年金融危机,从美联储到欧日央行都铆足了劲开动印钞机,以致货币滔天洪水泛滥,到2016年9月全球四大央行就注资出了美国半年的GDP(9万亿美元)。

何况,尽管各央行纷纷出台金融遏制政策,但被普遍认为是“与强大的金融利益集团博弈之后的妥协产物”,是对金融自由化的“有限改良”。而现如今,美联储开启新一轮扩表,短期的确能抚平市场波动,但长期的结果便是泡沫再度积聚,酝酿着被索罗斯称为“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知道怎么处理”的第四次金融危机。

由此观之,导致美国金融市场一派风雨欲来之势的,并不是国策或制度上的错误,而是金融内在逻辑,加之金融制度放宽(以修订沃尔克规则等《多德-弗兰克法案》部分核心门槛为代表),进一步加速这一进程,导致美国金融背离了“产业服务模式”,异化为“金融交易模式”,从服务实体经济、支撑科技创新的金融中介,蜕变为自我服务的金融自营交易商。

新思界分析师认为,出于对金融本质、金融危机本质认识不清,即便是在2008年之后,我国金融发展仍带有浓厚的华尔街路径依赖的烙印,简单粗暴地把美国金融制度、交易模式和金融产品都作为现代金融市场的标准配置照单全收,在搞美式金融自由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更多相关信息,关注新思界行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19美国金融市场发展研究分析报告》



关键字: 金融危机
报告检索
结果共 23 个
报告检索
结果共 23 个